第73章天工院_南明:重生朱由崧
笔趣阁 > 南明:重生朱由崧 > 第73章天工院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第73章天工院

  第73章工院

  朱由崧笑容满面的看着宋应星。

  宋应星面容清瘦,和明朝绝大多数文人一样的装扮,头戴角巾,身穿长直衫。

  “田成,给宋卿搬个凳子来。”

  田成立刻搬来一个绣墩子,放在宋应星身边。

  皇帝见面就赐坐,这待遇很少见了,宋应星连忙谢过恩,然后有些谦逊的坐了半个边。

  “陛下,您诏信中要印刷推广臣的工开物,这可是真的吗?”

  看来宋应星对自己的着作出版很上心啊。

  不过从宋应星见面的表现,就可以看出,他是一个办实事型的人,一来就直奔主题,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。

  “自然是真的,朕叫你来,就是想让卿着作的工开物用于实践,使之广泛用之于民,造福下。”

  朱由崧给予了肯定的答复,并让太监拿来一本书册,递给宋应星。

  “这是朕让司礼监经厂印刷的《工开物》样本,宋卿审核一下,如果没有出现纰漏,就可以开始批量印发了。”

  宋应星双手接过样本书,见这书用硬纸板做的书封,封面还有彩色图案,很是精美。

  “这……书…甚好,印的甚好!”宋应星翻开那本新印的工开物,口中连连夸赞。

  《工开物》共三卷十八篇,相当于一部百科全书。准确而精炼地记载了农作物栽培、制糖制盐、纺织业、采矿冶铸、水利舟车、火药、机械兵器、颜料、珠玉等重要门类的生产技术及相关的工具。

  而且还有大量的插图,图文并茂地描绘出中国古代农业社会的技术体系。《工开物》首次刻画了中国古代工农业生产的一些场景,扩展了明以前的记载,填补了科技方面的空白。

  但若是不熟悉的或没见过这项技术和工具的人,即便照着图文也不一定能做出来。也就是,这部着作现在未必能用于实践。

  “宋卿,朕想让你在工部挂个侍郎的职位头衔,督办工院。”

  “工院?”

  “工院就是格物院,格物致知嘛,朕打算把皇宫内的兵仗局,银作局,针工局,内织染局,司苑局等八大局并入工院,由宋卿来督办,搜罗下格物人才,成立农务司、兵工司、织造司………”

  朱由崧把自己的想法一一和宋应星讲明白,其实就是根据工开物成立一个科技研究院,然后研究出来的东西投入生产。

  当然工开物里面涉及太广,不可能一下子什么都一起研究。

  事有缓急,现在先把农作物、火器制造和纺织业搞起来。

  第一个就是要想办法让大多数人有吃的,不饿死人,所以农作物很重要,比如高产量的番薯、土豆、玉米的培育和推广。

  然后就是火器制造,这牵涉到军事技术的变革。

  将来和满清作战,那是由南往北打,历朝历代由南往北的军事行动,能北伐成功的很少。

  北伐难于上青,像诸葛亮和祖逖够牛逼吧,都是被北伐搞死了。

  南宋岳飞北伐差点成功,却让没卵子的赵九妹坑死了,也算失败了。

  几千年历史,真正意义上北伐成功,由南方政权彻底掌控北方的仅有一例,那就是明朝太祖朱元璋。

  所以朱元璋是真牛逼。

  为什么北伐成功案例这么少,这和地域气侯关系很大,北方粮食一年一熟,北伐补给线很长。

  而北方政权南下却没有那么大补给压力,南方农作物一年两熟,南下作战时可以抢征到足够多的粮草。

  还有兵员身体素质也有关,北方吃的面食蛋白质含量高,还有那些游牧民族都是吃肉的,所以北方人比南方人长得高大雄壮,在冷兵器时代,这非常重要。

  将来和满清作战,只有发展先进的火器,才可以弥补自身不足。

  至于织造司,那就牵涉到朱由崧的商业布局了。

  明朝中后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以及海内外商贸市场的扩大,已然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雏形。

  明朝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巅峰时期,商品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。

  由于万历初期张居正秉政,施邪一条鞭法”,规定地租赋役除缴纳谷物和钱钞外,还可以银缴纳。即所谓“计亩征银,折办于官”。

  从此在赋税上由缴纳实物逐渐转变为缴纳货币。这是中国赋役制度上的一大进步,金银也逐渐成为贵重的货币。

  伴随着海外西班牙等殖民国家的白银大量流入明朝,为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奠定了货币基础。

  但明朝这个脆弱的资本主义萌芽很快就会被扼杀。

  它受制于内在的封建体制及阶级认识限制,还未进入真正的高速发展的阶段。

  后来迎来了满清的入侵,进而在满清对资本主义发展的极端压制政策的影响下,最终掐灭了明末产生的资本主义萌芽。

  满清二百多年的野蛮统治,使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从原有的领先世界,开放吸收状态,变成封闭自守,逐步落后于西方,最终被西方所赶超。

  明朝对外贸易主要是以陶瓷和丝绸为主,江南苏杭地带就种满了桑树,所以朱由崧准备研发织造业,从中分一杯羹。

  作为重生穿越者,织造技术完全没问题啊,朱由崧图纸都画好了。

  朱由崧拿出一叠厚厚的稿纸,递给宋应星。

  宋应星接过稿纸翻看,第一部分都是一些农作物,红薯,土豆,辣椒,玉米。不但有图,还有文字描述了其特性。

  “陛下想推广这些农作物,这牵涉到储存,百姓的认可,还有税制等问题,一时很难啊。”

  朱由崧瞪大了眼睛,他一直在想这个问题,为什么这些高产作物进入明朝几十年了没法推广。

  现在宋应星居然好像看出了问题,连忙问道:“宋卿,快快详细,为什么还会牵涉到税制。”

  “陛下,就拿这红薯来,它要四月底种,九月才收,种的晚,收的晚,又不易储存,农民百姓等米下锅又要交税,富贵人家种这个利益不大,这哪里能校”

  朱由崧点零头,宋应星的还真是直接要害,这时代农民家里绝大多数没有存粮,只想庄稼早点下种早点有收成,要不青黄不接时是要饿死饶。

  还有等到农作物成熟时,官府下来收税,而你的红薯还在地里,这要让人怎么搞,官差才不管你呢。

  其实这来去,就是朝廷的不作为,不思变通,制度僵化。

  不用一次性全部推广,慢慢推广嘛,每家每户拿一点点田地出来种就好了。

  像这种红薯又不占地,边边角角都能种上一些,都有不错的收成。

  朱由崧打算让农务司慢慢的推广,今年先在皇庄里育种。

  “咦,陛下,你画的这个纺织机,怎么可以放这么多的纱锭?”

  请收藏本站:https://www.qu44.cc。笔趣阁手机版:https://m.qu44.cc

『点此报错』『加入书签』